為夯實我院舞蹈系學生的學科理論基礎和專業素養,為教師的學科研究提質增能,1月3日,音樂學院順利舉行舞蹈學科線上學術講座。本次講座邀請《北京舞蹈學院學報》編輯部黃際影副教授為主講人,講座題目為《舞蹈生態學“多維舞種”理論簡述及實例分析》。講座由音樂學院李婷老師擔任主持人,音樂學院黨委書記黃錫炳、院長劉春紅出席講座。





劉春紅院長介紹了我校辦學特色與音樂學院學科風采,音樂學院吸收民族學學科特點,將民族音樂舞蹈文化研究和教學研究作為重點研究對象,并創設了廣東民族藝術團,開展多種形式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動。劉春紅指出,黃際影副教授的講座從題目來看既有學科史梳理和舞蹈生態學理論闡釋,又有相應的案例分析,相信將對我們老師和同學們啟發非常大。

黃際影副教授對舞蹈生態學產生的背景進行闡述。她根據背景介紹導出關于舞蹈藝術的三大問題,以問題導向層層遞進式探索舞蹈生態學的特點,對基礎理論給予細致入微、深入淺出的講析。并巧用跨學科的比較分析法,強調“舞蹈生態學”對舞蹈特質的界定以及舞蹈研究方法的顯著特點。之后,黃際影副教授對“多維舞種”的理論框架進行簡述。從舞目形態分析入手,結合舞蹈生態的測查,對舞蹈的功能、源流和播布區綜合分析,進而對舞目確立的形、功、源、域綜合的多維分類。接著,黃際影副教授還以自身不同民族舞蹈的田野調查為例,分析“多維舞種”的運用案例。最后,黃際影副教授對“舞蹈生態學”理論視域下的田野考察工作進行“方法論”的升華提煉,引導師生在田野考察時需關注的事項,更好地熟悉舞蹈動作形態的根與魂。

講座接近尾聲,李婷老師的生動總結為完結篇增添點睛之筆。在總結中,李老師強調了講座中舞蹈生態學理論與詳實的個案分析對傳統舞蹈研究者的學術用途,對舞蹈人類學研究,及其論文撰寫中如何把握舞蹈學科邊界等方面提供理論方法,展現本次專家講座指點迷津的學術啟發、以此觀彼的學術意義。

本次講座參會者除了我校音樂學院的師生之外,還有清華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湖南師范大學、中南大學、長沙師范學院、星海音樂學院、廣東工業大學、浙江音樂學院、西北大學、蘭州大學、中原工學院等來自不同地區的高校師生。會議線上人數高達300人,充分彰顯音樂學院舉辦學術講座的開放包容性。